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时政要闻
甲骨文,“活”在现代的安阳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第一百五十六场直播页面二维码【地方做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16万片甲骨文,将汉字源头追溯至3300年前,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而今,这座以“文字”闻名于世的城市,通过保护与活化双轨并行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甲骨文走出考古工地,融入现代生活。制度先行,完善长效保护研究机制。近年来,安阳先后出台《在全市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方案》《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等文件,将勘探纳入土地开发流程,从法律层面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源头为殷墟遗址筑起保护墙。与此同时,安阳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等,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推动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制度与学术为文化遗产撑起了保护伞,数字技术则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方面,安阳师范学院内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企业共同启动“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通过高清拍摄、微距拍摄、三维建模等技术,对甲骨进行全信息采集,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传播方面,安阳借助全景沉浸和高科技光子成像,在博物馆搭建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游客得以在对话中沉浸式体验感受殷商文明的传承密码。此外,当地还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以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带人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座城市的街巷之间,甲骨文元素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汉字文化的“活态展陈”。安阳市大力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66所省、市级甲骨文特色学校里,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跳起“甲骨文广播操”;中国文字博物馆旁,汉字公园用互动装置演绎“车”字从战车到高铁的演变;夜市中,年轻人举着甲骨文雪糕打卡拍照,拆开考古盲盒边玩边学……这些充满巧思的尝试,让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今天的安阳用行动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动的盛宴。当3000年前的文明基因注入现代城市的血脉,这座古城正以独有的方式,为“何以中国”写下跨越时空的答案。(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冯时:探源溯流 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专家观点】如何认识中华文明?我觉得可以归纳出中华文明的“三要三本”:“道德、知识、礼仪”,谓之“三要”;道德为成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谓之“三本”。中国古人定义文明首先就是人的个体的文明——有了文明的个体才能产生文明的群体,进而形成文明的社会。因此,在“三要三本”中最根本的也就是第一条,道德。文明的源头在天,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它。《周易·乾·文言》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表现了天文和文明的关系。龙的原型是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的天象,古人通过观测其回天运行决定农时,在这一天象出现之时,一个农业周期开始,然后就产生了天下文明。中国人怎么给文明下定义?“文明”两个字中最关键的字就是“文”,而“文”字的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并特别画出了他的心。用道德来修养这颗心,这就是古人的文明观。进一步讲,德的内涵是诚信。诚信思想的创造和产生,来源于观象授时。“我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由此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并且把诚信作为道德最核心的内容来修养自己,这就产生了文德,也就产生了文明。古人观象授时来产生道德的历史有多久?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我们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测影的碑表,出现在距今8000年。立表测影就是规划时间最基本的工作,这也为文德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强调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这个逻辑,“文”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们去探讨追溯汉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义。在距今7000年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我们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这显示7000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可以说,人类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古人有意识地对空间和时间的规划。而规划空间的方式,就是立表测影。古人以表为圆心,以一定长度为半径画圆,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别记录表影与圆的交点,将其用绳连接成线指示东西;同时另取其中垂线指示南北。两条绳子形成的十字形图像,就称为“二绳”,多次记录积累二绳,使线发展出了面积意义。在中央的二绳之外,形成四个缺口,就被称作“四钩”。指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条线,叫四维。后来基于二绳原型创造出的汉字“甲”,作为了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来标注空间、时间;四个钩里面的空间组成了汉字“亚”的原型,象征最早的人们认为的大地的形状,这些文字都不是简单的造型问题,而具有宇宙观的背景。在释读文字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考古学的遗存属于东夷文化还是西面的华夏文化,然后才能用相应的文字去比读它,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比如,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我们发现了形似眼睛的“文字”。很多学者以甲骨文的读法将其释为“目”,但通过对舞阳贾湖遗址的研究,它更多具有东夷文化的特征,而在古彝文中,这个字被读作“吉”,这也就解释得通了。如果我们总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道德观,二是宇宙观。我们回顾过去的5000年也好,8000年也好,不是为了满足于过往的辉煌、陶醉在过去的成就当中,而是为了汲取经验和教训。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走过来,历史的经验指引了我们未来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冯时 武向阳摄/光明图片【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新华社郑州3月7日电(记者任卓如)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宣讲中,冯时归纳了中国传统文明观以“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的鲜明特色,运用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据,论证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密不可分,揭示文字作为思想载体对早期文明体系构建的核心作用。“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如今有了文字学的证据。”冯时认为,湖北柳林溪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显示七千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陶文“八爻”的出现,证明时空阴阳及阴阳交变的思想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冯时强调:“历史的经验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安阳市委宣传部、殷墟博物馆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安阳低空应用项目获全球大奖 5G-A技术构筑“空中生命走廊”
2025-03-08
 3月6日,从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传来好消息,中国联通、云洹网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联合在安阳市实施的“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建设”项目,获得移动通信行业权威组织GSMA发布的2025年全球移动大奖(GLOMO)“最佳移动智慧城市创新奖”。该项目通过5G-A通感一体技术,为安阳市构建起覆盖1200平方公里城市空域的无人机血液配送网络,可实现日均执行50+架次配送任务,配送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效率提升60%。传统血液配送受限于地面交通,时效性差、突发情况应对不及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医疗机构。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联通、云洹网联与中兴通讯在安阳市开展创新实践,打造多条低空无人机血液配送实验航线,实现对地面交通配送的立体化补充。航线覆盖市中心血站、市区多家医院和高速公路站点,可实现医用血液、检验样本、紧急药物及手术物资等的高效配送。项目实施直接提升了医院应急响应速度,优化了手术排程,降低了血液损耗率,为医疗机构节省了成本。全球移动大奖(GLOMO)被誉为“移动通信产业的奥斯卡”,每年由全球200多位分析师、媒体及业内专家组成评委团,评选出在移动数字行业推动创新并展现出卓越成就的个人和企业。“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建设”项目创新性地将5G-A通感一体技术应用于无人机配送场景,为无人机提供全方位的通信保障和安全感知能力,实现了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并可同时监测20余架无人机的精确位置、飞行状态,充分验证了5G-A技术在城市民生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潜力,获得评委团的高度认可。项目实施企业云洹网联副总经理张冰表示,这一技术应用将拓展至城市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等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当5G-A技术遇上生命救援,无人机划破长空的轨迹,不仅缩短了急救物资的时空距离,更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智慧图景。该应用场景于2024年8月在安阳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指导协调下在安阳市人民医院首次试运行,这条“空中生命速递”丈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温度,也标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技术刻度。来源:河南日报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 宣讲文字起源与中华文明
2025-03-07
新华社郑州3月7日电(记者任卓如)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宣讲中,冯时归纳了中国传统文明观以“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的鲜明特色,运用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据,论证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密不可分,揭示文字作为思想载体对早期文明体系构建的核心作用。“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如今有了文字学的证据。”冯时认为,湖北柳林溪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显示七千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陶文“八爻”的出现,证明时空阴阳及阴阳交变的思想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冯时强调:“历史的经验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安阳市委宣传部、殷墟博物馆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完)来源:新华社
【双语视频】当甲骨文遇到现代检察,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5-03-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当甲骨文遇到现代检察会发生怎样的奇妙故事呢?两者又有着怎样的源流?点击看视频来开启开篇古韵初启时光回溯,商周之际一片甲骨,承载天地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沉淀出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与信念也悄然开启了甲骨文与现代检察履职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索甲骨之秘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些文字的构成追寻横平竖直的深层含义法治的源流检察精神的具象便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融合古今交汇一念如斯,贯通古今甲骨之韵与现代检察精神交相辉映“民为邦本、礼法并用、明德慎罚”孕育出新时代检察精神传承精神永续是历史,也是故事是薪火,更是精神镌刻着中华法系稳健前行的足迹照亮我们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履职新征程结尾未来之约我们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法律之内、公理之下法古铭今、公正永存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充分运用法治力量保护文物安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接受专访聆听何代表对检察机关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评价指导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检察日报社监制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媒体联合出品正义网络传媒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融媒体工作室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检察院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策划:桑巍 韩甜 李红伟顾问:刘立新 李达 赵海波特别顾问:何毓灵 韩江苏 孔德铭调度:鲁志凌 李双玉 王学东协调:郑茜 赵庆利导演:杨璐编剧:王婷婷 张文波字幕翻译:王丽编辑:刘畅转自:最高人民检察院
123456...2122 共128条 22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