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这就是,红旗渠!
2025-04-09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种“不可能”……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在条件艰苦的上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单纯以“人工”硬生生凿出一条“天河”没有资金没有机械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所能依靠的仅仅是铁锤、钢钎、锄头是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意志近十年间要削平1250个山头架起152座渡槽凿通211条隧洞工程全长是惊人的1500公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这是林县人给予世界的震撼!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付渊昊从太行山的褶皱里奔涌而来在悬崖峭壁间蜿蜒向前用血肉之躯书写山河史诗周恩来总理曾赞誉: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这就是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张万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主干渠通水60周年沿着时光我们一起回溯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旧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得粮不收没雨旱得籽不见”据统计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龟裂的田地渴盼甘霖空荡的水窖盛满叹息大山里的林县缺水久矣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一位名叫杨贵的年轻人站在太行山巅脚下是十年九旱的焦渴土地"引漳入林!"身为县委书记的他誓言如惊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1960年2月工程开工没有工程机械就用血肉丈量群山钢钎磨短了接续箩筐磨破了再编任羊成腰系麻绳用一次次悬崖飞荡完成每一次凌空除险腰部被绳子磨出的串串血泡是他永不褪色的勋章面对突如其来的坍塌李改云一把推开战友自己却被埋在碎石里被滚石砸断的右腿成为无私奉献者的丰碑在塌方的竖井平洞里王师存蜷着身体和伙伴一起用工具和双手硬生生地挖开了"死亡洞"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为了修建红旗渠他三次推迟婚期跑遍百公里长的浊漳河测绘出第一张引漳入林渠线图在进隧洞查看塌方情况时他不幸遇难,年仅27岁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就牺牲在工地上张买江接过父亲遗志用十三岁的瘦弱身板抡锤打钎沿山点炮成了工地上的"小老虎"......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当漳河水翻山越岭在林县第一次流出“甜蜜之水”一位老农捧水而泣孩童追着浪花奔跑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完成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天河落人间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中国南北串联广州、北京、哈尔滨而这样的数字背后是血肉之躯与太行山的较量81位英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远凝固在渠水倒映的星空里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几十年来这条缠绕太行的蓝飘带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意义它流淌着大禹治水的基因延续着愚公移山的气魄更浇灌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图腾青年洞的凿痕如时光年轮这个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如今已成为5A景区每天都有游客在这里“穿越”零距离感受着那段激情岁月红旗渠景区供图任村镇依靠辖区资源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红色餐厅、研学经济井头的“连翘”、盘龙山的“大红袍”远近闻名石板岩镇依托资源优势以山水为轴打造“民宿+艺术”特色模式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程帅旗★春风翻过太行山的脊梁崖壁斑驳诉说着沧桑的过往草木葱茏是崭新的希望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渠水奔流不息精神永续传承这就是红旗渠!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网河南频道(作者:程文超、云天)为红旗渠“奇迹”,点赞!
三十万人十年铸就的“天河”,是条什么河?
2025-04-09
来源:新华社4月的太行山,桃花刚冒尖,山风微凉。这里是太行山东麓,河南安阳林州市。3月19日,这是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早上9点,红旗渠青年洞前的山谷喧闹起来。刻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石壁前,游客轮番拍照留影。渠水旁,不少游客不由感叹,“到现场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精神的震撼!”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附近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今林州市),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一钎一锤而来。太行农民们饿着肚子,苦干十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4月5日,这条“人工天河”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穿越一甲子,渠水无言;回望历史,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精神之源。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对于每一个奋斗者来说,红旗渠不仅仅是条水渠,更是历史的答案,时代的航标。60年前,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上,“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缺水久矣,盼水心切。当时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这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前)。(资料照片)“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杨贵的话语掷地有声。宁愿苦干、绝不苦熬。一锤一钎一双手,林州人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在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可以修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连接哈尔滨和广州。这是红旗渠修建时的场景。(资料照片)林州人都说,红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这条精神之渠,来自饱含中华民族气质的太行山脉。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内,不少游客驻足在一张黑白照片:“瞧,这就是‘飞虎神鹰’任羊成!”照片里,腰间捆着麻绳的男人悬在百米绝壁上,一手握钢钎,一手抡铁锤。施工人员在红旗渠施工现场凌空除险(资料照片)。纪念馆里,大屏幕滚动播放着纪录片《红旗渠》: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人们拥挤在渠道边上,伸长脖子望着来水的方向,当奔腾的漳河水汹涌而至,雪白的浪花飞溅在渠边那些饱经沧桑的太行山人的脸上,他们争相用手捧着从渠道里打上来的水,尝一口,笑容绽放在脸上……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巨幅照片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二)气温刚回暖,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逐渐热闹起来。“马上进入旅游旺季,我们得拾掇好村子,用最好的精气神迎接游客。”这个太行山下的贫困村,曾经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300多亩耕地靠天收。十二年前,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带头在村内修路、建渠、建光伏电站、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3月26日,这是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不少到了林州的人感叹。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远新材的电子布车间里,细若蛛丝的9微米玻纤正以每秒百米的速度穿梭。春节后,两条低介电纱生产线相继点火投产,标志着光远新材成为国内首家成功研制5G用低介电电子玻纤及制品的企业,实现了相关产品的稳定量产和国产替代,解决了国内行业技术难题。3月19日,工人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进行巡台检验。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认准的事就要硬着头皮干到底”的创始人李志伟,在太行山下构建起一个世界级的“微米世界”。隔壁的林州重机车间,液压支架总装线上的工人正调试“钢铁巨人”——这些支撑煤矿千吨顶板的装备。林州重机在研发创新中涅槃,实现了我国高端液压支架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3月19日,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压支架总装车间进行安装调试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红旗渠建成以来,林州的每一步发展都突出表现为精神在支撑。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增加红旗渠精神厚度。”遇到困难,林州人总会和修渠做比较。鸻鹉崖是修红旗渠最险的一段,除险英雄任羊成当年在这里被砸掉四颗牙。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一边是断崖,一边是深谷,站在渠岸,上不敢仰脸望青天,下怕低头看双脚。54岁的护渠工郭用林,他如履平地。一路上,渠岸不长草,渠旁没大树,郭用林把工作干得仔细。2月28日,护渠工郭用林正在红旗渠鸻鹉崖段巡渠。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在崖上一干就是35年,吃粮还靠扛,常常一个人独守。问他咋打发寂寞,他说“人不能闲着,得找活干。”“人总得奋斗,没有奋斗,人就没了意义。”年龄最小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今年76岁,总是闲不住。出去巡讲红旗渠精神,上完课,看到年轻人收拾设备,主动跑过去帮着抬。3月26日,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如今,林州百姓早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静水流深的红旗渠畔,奋斗图景从未停歇。红旗渠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关于水的故事。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源。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这是3月25日拍摄的红旗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郝源 摄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3月25日,这是红旗渠风景区入口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新华网 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出品作者:吴刚 刘怀丕 李嘉南 郝源 朱祥
镜观·回响|红旗渠,战天斗地英雄气
2025-04-09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晋冀豫交界处红旗渠如一条墨绿绸带在巍巍太行间蜿蜒流淌202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迎来通水60周年纪念日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当日,林县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通水典礼(资料照片)。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州人为解决用水难题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这条“人工天河”,就是红旗渠1960年,林县人民决心开始兴建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在险峻的群山峡谷里,太行儿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这是红旗渠上合涧公社民工们起运大石料(资料照片)。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南安阳考察红旗渠旁,总书记指出施工队员在红旗渠施工现场凌空除险(资料照片)。农民技术员秦永禄(右)和桃园大桥工地指挥长郭增堂在工地上。红旗渠开工之初,林县的水利技术人员还不到30人。修渠10年,林县儿女设计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桥,创造了上百项工程技术成果,培养锻炼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的工队长、技术员。在缺少大型机械的年代,红旗渠建设者们肩扛手拉,在崇山峻岭间开隧架槽。单是红旗渠总干渠,就有14座渡槽。这是其中高27米、长87米的皇后沟大渡槽(资料照片)。1966年4月20日,河南林县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面竣工通水。漳河水顺着红旗渠滚滚流来,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欢呼(资料照片)。自1965年开灌以来红旗渠累计引水131亿立方米实现灌溉面积4700万亩次推动粮食增产80亿斤这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永不断流的“精神渠”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阳耳庄村航拍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摄)。汩汩清水灌溉沿线土地红旗渠精神滋养华夏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中国人的骨气,闪耀在太行山间2025年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2014年,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在老馆西侧建设完成,全景展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2024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2023年4月27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2025年3月26日,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红旗渠建设之初,张买江的父亲牺牲在工地,年仅13岁的张买江遵照母亲“不修成渠就不要回家”的嘱咐走上工地,一直奋斗到红旗渠建成通水。依托红旗渠干部学院等机构,当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课程,构建了以红旗渠精神传承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培训体系。2023年11月28日,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参观红旗渠精神展览。“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于2023年11月启动,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主题宣讲等形式介绍红旗渠修建过程和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发展,陆续在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展开。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永远震撼人心“什么是精神,就是心里有股劲”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上当地干部群众不畏一时之困正挂满风帆、奋勇前行2025年3月19日,工人在位于红旗渠经济开发区的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搬运纺锤。2024年AI产业风口大开,凭借过去几年的持续技术投入,光远新材新研发的低介电产品供不应求,一举扭亏为盈。2025年3月19日,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铆焊车间进行打磨作业。近年来,林州重机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市场突围,2022年摆脱亏损,2023年大幅盈利并摘掉ST帽子,企业稳步向好发展。近年来,林州市多措并举积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引擎。这是2025年3月19日在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拍摄的自动化仓储系统。这是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林州市红旗渠大道。2024年,林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2%,GDP同比增长6.7%。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从过去的劈山引水到今天的奋进突围红旗渠精神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强劲动力摄影:杨丙文 严世昌 唐茂林 王颂 李安 朱祥 郝源 李嘉南 鲁鹏 樊雨晴 魏德忠编辑:毕晓洋 张曼怡 李安新华社摄影部、河南分社联合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
2025-04-09
从空中俯瞰,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蓝色飘带”盘旋在巍巍太行的千仞绝壁间,见证着新中国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今年4月,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渠水奔涌如初,精神历久弥新——一曲“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凯歌冲破激流险滩,奏响“滚石上山”的时代强音。“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春暖四月,南太行山花烂漫,红旗渠哗哗流淌。站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讲台上,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回想起,红旗渠水滚滚而来的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2025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那时,为解决吃水难,林县人决定劈山太行侧,修建红旗渠,引漳河之水。正值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林县账上只有不到300万元,连修渠买炸药、钢钎等大件物料的钱都不够。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十万建设大军毅然开赴太行山。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没钱再想办法,一锤一钎,修成举世震撼的“人工天河”。在修渠中,林县人挖出的土石方,可垒成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长度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而在6800多万元的红旗渠总投资中,超过85%的投资来自地方和群众自筹。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阳耳庄村拍摄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成效,去面对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的老一辈‘修渠人’?”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不时自问。前几年,林州很难,难到不少党员干部经常半夜两三点睡不着。“倒下躺平,林州决不允许。”即便财政异常困难,林州每年仍拿出2000万元作项目谋划资金,5000万元作产业招商基金。在红旗渠畔,从农村铁匠铺起家,凤宝特钢历经艰难困苦,现在发展成为全球产销量排名靠前的无缝钢管企业。然而,前些年,行业整体下行,公司前景暗淡。“不认命、不服输,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上马了新机组,填补小口径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世界空白。”公司总经理李静敏说,公司产品成功升级,还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一切努力化作发展后劲。去年,林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2%,GDP同比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总量升至河南省第4位。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2025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从过去的劈山引水,到今天踏出向上突围之路,这样一个缺水之地,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了河南省前列。在解决困难中,林州干部群众对困难认识更清晰。“现在的困难问题,只是一个周转问题,一个时间问题,跟修红旗渠比差得远。”孙建铎说。林州人干什么事,都爱与修红旗渠比对一下,常说“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渠水奔流处,困难自低头。什么是精神,就是心里有股劲吴祖太,27,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李茂德,46,姚村公社北陵阳白云祥,25,临淇公社郭家屯……在红旗渠纪念馆里,一面墙壁上端端正正镌刻着每一位修渠牺牲者的名字。81名牺牲者中,有民工,也有干部。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2025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父亲在修渠中牺牲,母亲擦干泪,送张买江上工地。那年他13岁,在工地上年龄最小。担水、背钢钎、放炮……干体力活,还填不饱肚子,张买江饿得慌,就去摘柳絮、抠青树皮吃。“只要有股劲,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多的问题都能解决。”他修渠干了9年,人称“小老虎”。游客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2023年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远眺南太行,红旗渠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千嶂绝壁之上,流淌在林州大地,滋养着林州人。红旗渠流到黄华镇庙荒村,浇灌出郁林英一身拼劲。庙荒庙荒,连庙都荒。穷、乱、脏,庙荒人出去不敢说自己是庙荒人。郁林英是个犟脾气,上任村支书时说,“要让庙荒人仰着脸出门”。靠着红旗渠,搞乡村旅游是一条出路,说干就干,启动整村改造。村子刚改造出模样,发展正吃劲时,郁林英三项癌症齐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那段灰暗的日子,郁林英常不自觉走到红旗渠边,数垒起渠岸的石头。“留个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这事完篇。”心有所触,郁林英又支棱了起来,干得更拼命。获评3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去年客流量达到约20万人次,庙荒村爬过了坎。而她的身体,经过4次手术,也挺了过来。游客在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拍照游玩(2025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爷爷为修渠打铁,红旗渠流淌进郭钏的血脉,化作一股闯劲。郭钏今年38岁,头上的几绺白发尤为显眼。一问,是企业最困难时愁出来的。他刚任林州重机总经理没几个月,外部环境突变,公司资金链接近崩断。一时间,债务到期,交货违约,股票被挂ST……企业一度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卖壳换钱”的声音。雪上加霜的是,订单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林州重机将永无翻身之日。那时仅30岁出头,郭钏愁出白发。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压支架总装车间进行安装调试作业(2025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从牙缝里抠钱,也得技术创新。”郭钏决意闯这条险路,坚持两年多,公司成功研发出高性能耐磨防腐液压支架,技术参数领先于行业水平。新技术迅速提升业绩,2022年扭亏为盈,2023年大幅盈利,企业稳步向好发展。风浪里挺过来,郭钏最大收获是,“没有打不穿的山,没有闯不过的关”。红旗渠流不到林州南部的临淇镇,但修渠时这里同样出工出钱,磨砺出一股心怀大家的干劲。受政府号召,张益智2012年返乡回到临淇镇,开发了几乎荒废的万泉湖。景区初见成效时,一场大洪水袭来全部冲毁。河南林州市万泉湖景区(2023年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乡亲们跑来帮他收拾,老人们拿出卷在塑料袋里的钱,一张张五块的、十块的,塞过来。小时候,父亲去世早,乡亲们照顾他。又遇难处,还是如此,张益智泪如雨下。“咱没有赶上修红旗渠,但要把红旗渠牌子擦亮。”张益智收拾摊子重建,如今景区年客流量达100万人次。这两年,他许下一个愿望:“待我干不动时,景区捐给国家。”一甲子过去,红旗渠从未断流,一路向前……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增加红旗渠精神厚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字红旗渠精神,在林州随处可见。有的挂在屋内,有的刷在墙上,有的刻在石头里,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以之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起步,与世界同步。”十多年前,李志伟进入电子级玻璃纤维领域,梦想打造领域内世界级企业。正当公司高歌猛进,上市近在眼前时,遇上行业发展低谷期。光远新材出现亏损,上市中止,处境艰难。困境之下,公司创新投入没有停。“那时烧钱啊,有点烧得快顶不住了。”看好前景,李志伟咬牙硬顶。工人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进行原丝巡检(2025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风口正盛,光远新材新研发的低介电产品迎来热销,一举扭亏为盈。今年,李志伟已新点火3条生产线,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很多客户问,这样国际一流的项目怎么放在了林州?李志伟回答:“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当前,河南省号召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实干开创美好未来,用奋斗创造别样精彩。培育“7+28+N”重点产业链群,大力发展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办好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加强基层治理……河南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附近拍摄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从前,村里乱,家里穷,林州市魏家庄的李明生,只好远走他乡讨生活。在外挣了钱,李明生选择了回村当村支书。不料,头天上任,第二天就被举报。李明生定期召开座谈会,有问题、有诉求当面说,能解决立马解决。妇女节、儿童节、七一、八一、重阳节……活动搞起来了,与乡亲们的心更近了。村里没有水泥路就修路,没有产业就发展乡村旅游,还搞起林果经济。看到李明生干实事,村民顺了气,村里氛围越来越和谐。一派向好景象,魏家庄拿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望着在村里静静流淌的红旗渠,李明生说“只要渠在劲儿在,魏家庄就有奔头”。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游客在红旗渠分水闸参观(2025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1997年出生的李媛,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青年教师。听说她的家世,学员总会多问上几句,她的太爷爷李贵曾任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如今,李媛讲红旗渠故事驾轻就熟,正从讲故事向理论研究上掘进,这是她当前要修的“红旗渠”。每次讲完课,她总会把心中反复自问的那道题,也留给学员:“您会如何修建属于您自己的红旗渠?”文字记者:李俊、林嵬、刘怀丕视频记者:杨静、任卓如、刘振坤海报设计:邱星翔统筹:杜宇、陈炜伟、李梦娇、黄小希、肖磊涛转自:新华社
红旗渠畔振兴忙 ——河南安阳林州乡村变迁录
2025-04-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 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畔,春管在即,穿越太行的漳河水汩汩涌入麦田,滋育着丰收的希望;佳节期间,游人如织,峭壁上、群山间、村庄畔,一渠清水缓缓流动,展现着乡村振兴新图景。 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困境,十万林县(今林州市)儿女,苦干10个春秋,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在建设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年岁月更迭,3000里水流不息。在红旗渠水的浸润下,林州市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甜蜜下里”田园“寻蜜” “只要是林州人,家里长辈都干过红旗渠,这份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我们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路上前行。”日前,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奇说。 民居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田园里花开正艳、温室内硕果累累,田边沟渠流水涓涓、湖边嫩柳游客不绝……漫步下里街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 “下里街村一没有企业,二没有工头,是姚村镇经济条件最弱的村。”数年前,曹新奇在谋划村庄发展时坦承困难重重。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下里街村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了500亩田园综合体,设计水产养殖、蔬菜林果、蜜蜂养殖、研学旅游4个特色基地项目。同时,争取上级资金,建设智能大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带动人才赋能、产业兴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由以前的偏远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排头兵”。 其中,仅蜜蜂养殖一项,每年就能为下里街村村民人均增收数万元。得益于临近太行山的自然优势和悠久的养蜂历史,2023年,下里街村引进先进的蜂产品深加工设备,打造了化晶、过滤、灌装、封盖、贴标的“一条龙”物理化绿色生产线。截至目前,全村共有20余户村民投身养蜂事业,养殖规模达1000余箱,约产出蜂蜜5万公斤,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余万元。 “由于下里街村旅游资源比较好,所以我们来这里开店,对我们的销售有很大帮助。来这里旅游的人除了感受红旗渠精神的魅力,还能带走一瓶来自红旗渠故乡的‘甜蜜’。”林州玉蜂堂甜蜜下里店负责人杨双双说。“渠畔人家”渠畔谋兴 庙荒村,坐落于林州市黄华镇太行山麓,是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落。 曾经,“庙荒、庙荒,连庙都荒”;而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最美乡村”。 走进庙荒村,只见道路两旁石屋错落有致,红砖青瓦间绿树成荫,千年皂角树下乡村善治,干净村道蜿蜒而上。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成为庙荒村最独特的风景。站在桥上,眼前是渠水静静流淌,顺渠抬头远望,太行山脉起伏绵延。 曾经的庙荒村“一穷二白”,村里青壮劳力流失,4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80多名留守人员,房屋破烂不堪,村庄面貌“脏乱差”。渠通水丰,但村庄土薄石厚,村民以何富?村庄何以美?庙荒村的答案是依托太行山和红旗渠,大力发展旅游民宿业,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2018年,庙荒村“两委”带领村民外出“取经”归来,老党员刘明生第一个表态:“别人能干成的事儿,咱也能干成!如果庙荒村没有人愿意开办民宿,作为党员,我愿意起带头引领的作用。” 刘明生拆掉自家的四合小院,投资近30万元打造了名为“红家乐”的农家小院,5个月挣了6万元。随后,不少村民纷纷建起特色民宿。 之后,庙荒村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管理运营。如今,庙荒村拥有27家民宿、农家乐,180余间标准客房,逐渐叫响了“渠畔人家”品牌,形成了一条集红旗渠研学、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宿、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游学产业链,村年集体收入达60万元。 千年皂角树旁,一户民居门前“大好河山施善政,小康岁月涌春潮”的楹联,折射出生活变化、民心所向。 “当年红旗渠是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如今的乡村振兴也要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干出来。”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画家村”里写生致富 “家家石板房,山山不一样。”石板岩镇高家台村,这个隐于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山高路陡、通行不便,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写生爱好者却络绎不绝。 漫步高家台村,只见门前古树下、民宿阳台上、清澈的溪流边、狭窄石巷里……写生爱好者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里不大不小、高低错落,刚好能将远处的太行山、近处的石板房等比例‘定格’进同一个取景框,对写生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创作平台。”谈到高家台村的独特写生优势,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根介绍。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高家台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里430多人搬走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200人。 人口流失后,尽管村里多处石板房已十分破败,当地村民依然保留着。“这些石板房是祖辈们用从太行山下一趟趟挑来的石板岩盖成的,保留下来,就是要提醒我们的后辈别忘记艰苦奋斗的来时路。”张海根说,高家台的“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畔每个村庄脱贫致富的法宝。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带领学生采风时,偶然发现了高家台村。古朴村落与伟岸太行山浑然一体,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高家台村宛若石头的世界。从此,高家台村写生胜地开始闻名全国。 拓展写生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动邀请省内省外各大高校美术系师生前来写生……高家台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建民宿、开饭店、办写生用品店、搞文创店,太行深处的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村里一天最多可接待3000人,依托‘写生经济’,每年能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的经济效益。”张海根说。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乡村振兴春潮涌动。截至目前,林州民宿总量已增至850余家,红旗渠人家民宿达到65家,全面建设了8个旅游民宿重点镇,持续培育了50个旅游民宿特色村。与此同时,林州市投资12亿元,建成写生基地84个,石板岩镇已成为国内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写生目的地之一。 群山万壑间,渠水流淌了60个春秋。60年间,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浇灌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40亿公斤。60年间,一渠清水不仅滋润着林州54万亩良田,更润泽着红旗渠畔老百姓的心田。在“红旗渠精神”引领下,林州从当初的一座小山城变成现在的县域经济百强县,2023年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9元,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太行山下、红旗渠畔生动展现。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综述丨筑起伟岸精神丰碑 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
2025-04-03
红旗渠精神永在筑起伟岸精神丰碑 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综述之一安阳融媒记者 王慧敏春天里的太行山,绿意渐浓。放眼望去,层峦叠嶂间,一渠清水蜿蜒流淌。 从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到今天,这一渠清水已流淌了整整60年。它不仅仅是一条渠,将“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变成丰饶沃土,更超越了水利工程属性,镌刻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岸精神丰碑,孕育而成了一种民族精神。 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红旗渠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2023年11月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意见》,赋予了安阳建设红旗渠精神高地的功能定位。 赓续传承一甲子,精神之光耀中原。在红旗渠精神的滋养下,542万安阳人民牢记领袖嘱托,聚焦“四高四争先”,拉高标杆、压实责任,全力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阳篇章。看!这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响,拉开了林县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十万林县儿女高擎“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旗帜,手握钢钎铁锤,历时十年,在千仞绝壁间开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人间奇迹,也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如同一座永远的丰碑,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成为安阳人民享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财富,是安阳最鲜明的底色。 为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我市精心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掀起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热潮。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嘱托,将红旗渠精神列入党员干部“必修之课”、青少年“必读之书”,打造涵盖十三大类90余门课程的“红旗渠精神+”特色课程体系,红旗渠干部学院先后承办各级各类班次8899期共培训47.6万人次,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打造了全国一流的“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品牌。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持续开展宣讲1900余场、受众13.6万余人次,红旗渠精神走遍大江南北,宣讲团被中宣部表彰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组织“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走进5个省(市)10所高校、吸引约15万名青年学子参观学习。整合红旗渠精神营地等12个研学教育基地,吸引全国100多万青少年来安研学,红旗渠精神营地被评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培育4万余名少先队员成为“红旗渠精神讲解员”,形成“青少年讲、青年传、全社会学”的立体化传承格局。 红旗渠文化旅游推介还走进德国柏林、韩国首尔等国外城市。2024年,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越南党政领导干部视察团等一大批海内外学员来安感悟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日益成为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精神符号。 从国内到国外,从太行山巅到人民大会堂,从建设工地到外交场合,红旗渠精神早已突破地域界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篇章。听!这是红旗渠精神滋养下安阳人民的朴素声音 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根和魂。 60年来,安阳人民始终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直到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主旋律,仍然被这座城市里的人民齐声高唱着,仍然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激荡着。 77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为更好地宣传红旗渠精神,主动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十几年来,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用他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曾经“一穷二白”,村里青壮劳力流失,4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80多名留守人员,有的农户甚至从来没有吃过醋和酱油。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郁林英的带领下,庙荒村十年巨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基层工作困难多、情况杂、压力大,我也痛苦过、动摇过,但只要一想到当年林县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排除万难也要把红旗渠修成,就暗自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的理由。”郁林英说,“当年红旗渠是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如今的乡村振兴,也要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干出来。” 万振宇是我市年轻有为的企业家。20世纪60年代,他爷爷万荣魁跟随林州十万大军出太行,闯出了一片天地。多年后,他的父亲万福生接棒万荣魁的建筑企业,一边继续发展事业,一边投资兴建了村里的小学。如今,万振宇成长为新一代接班人,依旧苦心经营企业,回馈家乡。近40年来,万氏祖孙三代在慈善事业上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我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不仅要把家族的企业经营好,也要把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万振宇说。 60年来,红旗渠精神培育出的英模人物,有老一代英雄也有新时期模范,有机关干部也有企业家,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他们都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书写了“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的生动注脚,成为红旗渠精神、安阳形象的最好代言人。干!这是新时代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的执着坚守 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 60年来,红旗渠的水,不仅滋润了林县54万亩良田,更以独特的精神魅力,润泽了百万安阳儿女苦尽甘来的心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安阳人自强不息建设美丽家园。从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至今,林县从当初的一座小山城变成现在的县域经济百强县,安阳市生产总值从当年的4.3亿元提升至2486亿元、增长了58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元提升至20876元、增长了463倍,人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1月11日,省委书记刘宁莅安调研时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要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从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特别是深挖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创新方式举措、用好平台载体,推动红旗渠精神常学常悟、常讲常新。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在红旗渠精神引领下,全市上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不负大好春光,撸起袖子加油干。 3月26日,以“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为主题的2025安阳市对接京津冀招商引智推介会在北京举行,80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253亿元;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材料产业园内,数十台自动化设备精准运转,直径以微米计的玻璃纤维细若游丝,在智能化生产线上高速穿梭,产业园项目成功生产低介电材料将领跑AI“芯”赛道;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各生产车间生产线开足马力,铁水奔涌、钢花飞溅、轧机轰鸣,1月和2月的产量分别完成生产计划目标的110.9%和105.07%……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各行各业开启“加速度”,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重大项目快马加鞭建设,一幅幅“赶春忙”的胜景徐徐展开。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今年工作目标显示: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15%,技改投资增长2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以上。 精神丰碑,汇聚伟力。新时代的安阳人民正传承好红旗渠精神这个“传家宝”,赓续精神血脉,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树得更稳、举得更高。(文内图片均为资料图)来源丨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