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时政要闻
袁月明:“字”在三千年|新华走笔
2025-03-14
来源: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袁月明春风习习,已流淌数千年的洹河,漾起阵阵微波。2月26日,恰逢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一场别开生面的“探亲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36片来自天津博物馆的珍贵甲骨实物,在离乡百余年后,首次“回乡”展出。“这些甲骨多为王懿荣、王襄、陈邦怀等名家的旧藏,且都和商王武丁直接相关,弥补了殷墟博物馆无王卜辞展览的遗憾。”天津博物馆策展人张夏说。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李安摄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偶然发现“龙骨”上的神秘符号,甲骨文由此“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但由于种种原因,流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甲骨不计其数。“早在30多年前,我就期盼着有朝一日,出土于安阳殷墟、收藏在各地的甲骨实物能够重新回到故土。”展览现场,甲骨文研究领域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激动不已,眼中尽是光彩,“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跟随老先生的脚步,在一片片甲骨前细细揣摩,恍然间,那些来自3300年前的神秘卜辞,仿佛正向我低语。“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农牧”……商王武丁的形象丰满起来:他心系农事,对于丰收虔诚卜问;他征战四方,旌旗猎猎、车马萧萧;他治国有方,“大邑商”空前繁盛,迎来高光时刻。“在‘子何人哉’展厅,我们还展出了100余片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非王卜辞,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鲜活日常。”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告诉我,通过两批甲骨的对比,观众将能进一步加深对商文明的认知。《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从更加悠长的历史视角来看,文字也是中华民族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和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符号系统。作为透视商文明图景的重要“档案”,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然而在甲骨文现世之前,商朝的存在一度受到学界特别是西方学者的质疑。终于,一片甲骨惊天下。  “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中的刻辞卜骨。袁月明摄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焚膏继晷、追根溯源,这些刻在兽骨龟甲上的奇妙字符,为你我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商王朝。“甲骨文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宋镇豪感叹,“漂泊在外的甲骨,哪怕仅是回来停留一会儿,也足以安抚‘游子’的思乡之心。”“甲骨文的回乡之愿”,不仅一直压在宋镇豪心头,也是安阳各界长久以来难以抛却的“执念”。可喜的是,近几年借助数字技术,这一愿望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以宋镇豪为牵头人,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安阳市文物局、腾讯SSV等多方联合,不断探索推动全球甲骨“数字回归”。“去年8月,我们团队赴韩国完成了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采集工作。”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告诉我,这次采集,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与故土重逢。“我们已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等4家甲骨收藏机构协商洽谈并签订合作协议,计划今年组团赴法国进行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采集。”刘永革说。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已超过16万片,发现单字约4500个,其中已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让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在数字空间重聚,对于甲骨文的保护、传承、利用同样意义重大。“甲骨文研究领域如今已经进入全面利用AI数字模型时代。”在宋镇豪看来,人工智能校重、辨伪、文字文例识读、甲骨流散跟踪、甲骨论著精确检索、材料收敛归类等,当是今后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大方向。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技带给“冷门绝学”的新的生命力,让我久久难忘。打开甲骨文“全信息数字模型”,轻点鼠标,一片刻字甲骨的三维模型、高清照片、微痕灰度图、数字拓片等,便分层显示出来。得益于“微痕提取”技术,甲骨上的笔画叠压关系、钻凿形态、材质纹理等肉眼难以辨识的精细信息,变得清晰可见。另一旁的电脑上,甲骨碎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自动拼合,从零散的字符变为完整或较为完整的文本材料。不远处,还有工作人员正在用先进的扩散模型训练AI写甲骨字,以期通过生成更多甲骨字形,来提升AI的“认字”能力,为后续破译更多甲骨文提供助力。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研究、数字化活化方兴未艾,已经3300多岁的甲骨文正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等待与更多的人们相遇。而作为“甲骨文故乡”的河南安阳,近年也围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持续发力:街头巷尾,甲骨文元素的路牌、景观随处可见;漫步城中,逾百座甲骨文书屋自成一道风景;博物馆里,甲骨文咖啡、甲骨文面条成为“网红”单品;学校中,孩子们跟随“甲骨文体操”的律动感受文字之美……在“中华字都”,古老厚重的甲骨文正以轻盈、时尚、鲜活的姿态,融入城市肌理、走进公众生活。字里行间,文明激荡。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历经数千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一直“活”到今天,从未断绝。而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的根脉,也经由汉字代代传承,仍生机勃勃。“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在外的甲骨实物、殷墟文物,都能‘常回家看看’。”赵清荣说。
甲骨文,“活”在现代的安阳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第一百五十六场直播页面二维码【地方做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16万片甲骨文,将汉字源头追溯至3300年前,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而今,这座以“文字”闻名于世的城市,通过保护与活化双轨并行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甲骨文走出考古工地,融入现代生活。制度先行,完善长效保护研究机制。近年来,安阳先后出台《在全市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方案》《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等文件,将勘探纳入土地开发流程,从法律层面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源头为殷墟遗址筑起保护墙。与此同时,安阳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等,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推动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制度与学术为文化遗产撑起了保护伞,数字技术则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方面,安阳师范学院内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企业共同启动“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通过高清拍摄、微距拍摄、三维建模等技术,对甲骨进行全信息采集,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传播方面,安阳借助全景沉浸和高科技光子成像,在博物馆搭建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游客得以在对话中沉浸式体验感受殷商文明的传承密码。此外,当地还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以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带人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座城市的街巷之间,甲骨文元素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汉字文化的“活态展陈”。安阳市大力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66所省、市级甲骨文特色学校里,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跳起“甲骨文广播操”;中国文字博物馆旁,汉字公园用互动装置演绎“车”字从战车到高铁的演变;夜市中,年轻人举着甲骨文雪糕打卡拍照,拆开考古盲盒边玩边学……这些充满巧思的尝试,让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今天的安阳用行动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动的盛宴。当3000年前的文明基因注入现代城市的血脉,这座古城正以独有的方式,为“何以中国”写下跨越时空的答案。(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冯时:探源溯流 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专家观点】如何认识中华文明?我觉得可以归纳出中华文明的“三要三本”:“道德、知识、礼仪”,谓之“三要”;道德为成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谓之“三本”。中国古人定义文明首先就是人的个体的文明——有了文明的个体才能产生文明的群体,进而形成文明的社会。因此,在“三要三本”中最根本的也就是第一条,道德。文明的源头在天,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它。《周易·乾·文言》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表现了天文和文明的关系。龙的原型是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的天象,古人通过观测其回天运行决定农时,在这一天象出现之时,一个农业周期开始,然后就产生了天下文明。中国人怎么给文明下定义?“文明”两个字中最关键的字就是“文”,而“文”字的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并特别画出了他的心。用道德来修养这颗心,这就是古人的文明观。进一步讲,德的内涵是诚信。诚信思想的创造和产生,来源于观象授时。“我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由此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并且把诚信作为道德最核心的内容来修养自己,这就产生了文德,也就产生了文明。古人观象授时来产生道德的历史有多久?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我们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测影的碑表,出现在距今8000年。立表测影就是规划时间最基本的工作,这也为文德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强调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这个逻辑,“文”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们去探讨追溯汉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义。在距今7000年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我们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这显示7000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可以说,人类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古人有意识地对空间和时间的规划。而规划空间的方式,就是立表测影。古人以表为圆心,以一定长度为半径画圆,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别记录表影与圆的交点,将其用绳连接成线指示东西;同时另取其中垂线指示南北。两条绳子形成的十字形图像,就称为“二绳”,多次记录积累二绳,使线发展出了面积意义。在中央的二绳之外,形成四个缺口,就被称作“四钩”。指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条线,叫四维。后来基于二绳原型创造出的汉字“甲”,作为了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来标注空间、时间;四个钩里面的空间组成了汉字“亚”的原型,象征最早的人们认为的大地的形状,这些文字都不是简单的造型问题,而具有宇宙观的背景。在释读文字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考古学的遗存属于东夷文化还是西面的华夏文化,然后才能用相应的文字去比读它,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比如,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我们发现了形似眼睛的“文字”。很多学者以甲骨文的读法将其释为“目”,但通过对舞阳贾湖遗址的研究,它更多具有东夷文化的特征,而在古彝文中,这个字被读作“吉”,这也就解释得通了。如果我们总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道德观,二是宇宙观。我们回顾过去的5000年也好,8000年也好,不是为了满足于过往的辉煌、陶醉在过去的成就当中,而是为了汲取经验和教训。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走过来,历史的经验指引了我们未来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冯时 武向阳摄/光明图片【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新华社郑州3月7日电(记者任卓如)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宣讲中,冯时归纳了中国传统文明观以“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的鲜明特色,运用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据,论证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密不可分,揭示文字作为思想载体对早期文明体系构建的核心作用。“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如今有了文字学的证据。”冯时认为,湖北柳林溪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显示七千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陶文“八爻”的出现,证明时空阴阳及阴阳交变的思想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冯时强调:“历史的经验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安阳市委宣传部、殷墟博物馆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安阳低空应用项目获全球大奖 5G-A技术构筑“空中生命走廊”
2025-03-08
 3月6日,从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传来好消息,中国联通、云洹网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联合在安阳市实施的“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建设”项目,获得移动通信行业权威组织GSMA发布的2025年全球移动大奖(GLOMO)“最佳移动智慧城市创新奖”。该项目通过5G-A通感一体技术,为安阳市构建起覆盖1200平方公里城市空域的无人机血液配送网络,可实现日均执行50+架次配送任务,配送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效率提升60%。传统血液配送受限于地面交通,时效性差、突发情况应对不及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医疗机构。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联通、云洹网联与中兴通讯在安阳市开展创新实践,打造多条低空无人机血液配送实验航线,实现对地面交通配送的立体化补充。航线覆盖市中心血站、市区多家医院和高速公路站点,可实现医用血液、检验样本、紧急药物及手术物资等的高效配送。项目实施直接提升了医院应急响应速度,优化了手术排程,降低了血液损耗率,为医疗机构节省了成本。全球移动大奖(GLOMO)被誉为“移动通信产业的奥斯卡”,每年由全球200多位分析师、媒体及业内专家组成评委团,评选出在移动数字行业推动创新并展现出卓越成就的个人和企业。“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建设”项目创新性地将5G-A通感一体技术应用于无人机配送场景,为无人机提供全方位的通信保障和安全感知能力,实现了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并可同时监测20余架无人机的精确位置、飞行状态,充分验证了5G-A技术在城市民生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潜力,获得评委团的高度认可。项目实施企业云洹网联副总经理张冰表示,这一技术应用将拓展至城市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等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当5G-A技术遇上生命救援,无人机划破长空的轨迹,不仅缩短了急救物资的时空距离,更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智慧图景。该应用场景于2024年8月在安阳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指导协调下在安阳市人民医院首次试运行,这条“空中生命速递”丈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温度,也标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技术刻度。来源:河南日报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 宣讲文字起源与中华文明
2025-03-07
新华社郑州3月7日电(记者任卓如)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宣讲中,冯时归纳了中国传统文明观以“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的鲜明特色,运用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据,论证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密不可分,揭示文字作为思想载体对早期文明体系构建的核心作用。“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如今有了文字学的证据。”冯时认为,湖北柳林溪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显示七千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陶文“八爻”的出现,证明时空阴阳及阴阳交变的思想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冯时强调:“历史的经验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安阳市委宣传部、殷墟博物馆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完)来源:新华社
12...45678...2627 共159条 27页,到第 确定